PowerLong 看 | 艺术史:40×40——参展艺术家汪建伟
2000年,汪建伟策划并导演了舞台艺术剧《屏风》,这是一部在对绘画《韩熙载夜宴图》生成背景深入剖析(南唐画家顾闳中奉李后主之命去窥探韩熙载的生活而绘图报告的历史故事)基础上,融入艺术家对当下政治经济生活看法的作品。显然要看懂这件作品,是必须具备一定绘画和历史知识的。也因此,艺术家在舞台中央不断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影像投影,作为给人们引导的叙事背景。而在表达方式上,艺术家则几乎借用了一切的形式:语言、行为、图片、录像、多媒体,舞台、灯光、布景、戏剧表演等等,向人们演绎艺术家所设计的“故事现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汪建伟,有从军经历,他早年的油画《亲爱的妈妈》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质奖(1984年),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以后成为一个装置影像艺术家。1987年,汪建伟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没多久,就开始了他的装置影像艺术尝试。1999年,汪建伟在成都完成了他的影像调查《生活在别处》。在作品里,艺术家使用非常普通的摄像机记录了房地产疯狂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奇特现象:在大量卖不掉的洋房别墅中,农民们在种菜、养猪、烧饭。在整部影像中,艺术家保持了一种记录者的中立,没有进行任何预先的设计和判断。此后,汪建伟开始了多媒体先锋戏剧的舞台影像装置实践。 2000年,他策划并导演了舞台艺术剧《屏风》,这是一部在对绘画《韩熙载夜宴图》生成背景深入剖析(南唐画家顾闳中奉李后主之命去窥探韩熙载的生活而绘图报告的历史故事)基础上,融入艺术家对当下政治经济生活看法的作品。显然要看懂这件作品,是必须具备一定绘画和历史知识的。也因此,艺术家在舞台中央不断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影像投影,作为给人们引导的叙事背景。而在表达方式上,艺术家则几乎借用了一切的形式:语言、行为、图片、录像、多媒体,舞台、灯光、布景、戏剧表演等等,向人们演绎艺术家所设计的“故事现场”。同时,这次实践也使得艺术家真正实现了跨界,他邀请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及中央戏剧学院木偶系的老师作为他的“演员”,甚至邀请了导演吴文光和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乌尔善参加了作品的拍摄。但这一举动并没有降低他作品的复杂程度,虽然这出“艺术戏剧”是依循历史故事进行拍摄,但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环节,艺术家几乎都使用了隐性而不确定的手法,并采取了多重空间的并置。这似乎是艺术家想要给观众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又似乎是他希望将不同的问题同时暴露在一个空间(多重性空间)里,以此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和产生多义性。所以大多数观众观看后都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受 (这也成为艺术家之后作品的一大特色),不过也确实因此对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想象。汪建伟也邀请了一些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作为观众观看了作品:包括方力钧、王广义、栗宪庭、巫鸿、黄专……评论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他们眼前这出行为表演、散碎叙事的戏剧的反应不一。不过,针对这件作品是否是用艺术的方式对 “戏剧”进行创新的定义,汪建伟给予了明确的否定: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迫要回答“是不是在革新戏剧”这样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也必须要被别人问到,我到底是导演还是艺术家?其实“剧场”这个概念对我来讲不是戏剧,它应该是一个可能性的空间,由不同方法的、不同领域的行为综合地产生一个什么样不同的现场,这就是“剧场”的概念。当然,或许对于汪建伟来说,不确定性才是他作品最为迷人之处。 在《屏风》之后,汪建伟又在艺术创作环境、习惯与话语的方式彻底开放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实践。2001年3月,汪建伟在柏林世界文化宫组织了《国际歌》的演唱,他利用了充满象征意义的“柏林墙”,用了很多模棱两可的场景,提醒人们曾经的意识形态冲突留下的痕迹;在2006年的《飞鸟不动》他则表达了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由于它无法确定,所以它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2008年,汪建伟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他的展览《人质》。艺术家的这个作品意在表明对现有知识、经验和历史的质疑。艺术家承认,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再生产》对他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这样的阅读启发出汪建伟对方法论和技术性的复杂思考。由于思维方式的改变,汪建伟很自然地将这样的问题引申到了人文知识的所有领域,并借此反思了所谓的科学、历史这类知识系统对人思想的自由的约束。也因此,观众能够从汪建伟的艺术中所获得的最大收获,是对已经知道的艺术的质疑,从而打开一个灰色的空间,让人们能够对艺术进行更自由的想象。 原创: 李国华 宝龙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