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特殊性?

去特殊性?
 
 
 
当代艺术不再假装——它就是我们认为的那个东西,好像它已经被名词化了,好像它已经在今天如此拥挤的话语秩序中占据了一个位置,它可以不再被追问了,它成了某种特殊性的东西。一个很稳定的事实,甚至在很多场合,我们断言只有依赖这个特殊性,当代艺术才得以拥有它自身的合法性。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个特殊性将引领我们向何处去,它将导致何种结果,在很多时候我们用沉默表示了认同,承认了这种特殊性是与我们有关的,并认可它的价值是别人不能分享的。所以,当我们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潜在的建构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在某种意义上宣布了这个系统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这种以特殊性为事物命名的方式包含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立场,这种很政治的方法总是以十分得体的道德面孔出场,这个面孔就是民族主义。
 
今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接触和感受到了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令人困惑的是,在未经任何组织协商的情况下,这种声音惊人一致的出现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不同领域,甚至我们也在宗教和哲学的叙说中辩识出这种相同的激情。有时你可以嗅到某种种族主义气息,当用“中国人”来命名一种存在方式时,我们用“中国人”去歧视被“中国人”这个概念排除在外的“外国人”和那个“外国人”的世界。
 
这种十份反动的激情,生产出了一种非常怪异的产品,它将民族、道德、历史、精神、身份、记忆、权力、欲望,搅拌成一种快餐,简单易得,并在包装上注明,产品针对任何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特殊的人。这种以特殊性为名的“发明为名”——中国人、外国人、西方人、东方人,而实施的是对每一个真实个体的恐怖,使我们每一个人不能成为人,而只能成为被特殊性命名的对象。
 
这种一激情己经被历史化,成为了一种常态,或者说总是以历史的名义对我们每一个个体进行劫持,并以道德和“回归传统”为诱惑,让我们无限的放弃理性的底线,丧失我们“自已的”时间经验,而只能成为“今天”和真实世界的敌人。
 
 
 
 
汪建伟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