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种植—循环

1994

照⽚,收藏级数字微喷,29 x 44 cm

1993年10⽉⾄1994年5⽉,汪建伟与四川省温江县涌泉乡的农民签订种植⼀亩由农科院培育出的
新品种⼩⻨川育-12﹟的合同,并共同观察与记录种植动态综合系统。

“……紧接着,就是1994年的《循环·种植》计划。汪建伟回到自己曾经插队的地方,与当地农民签了一个协议:农民拿出一亩地作试验田,由他提供新品种的种子,农民负责播种,风险与收益由双方共同承担。结果试验田亩产800斤,比当地最高亩产还多了100斤。汪建伟和农民一道把收成分成4份,交公粮、留种、农民的口粮、自己的收成。整个种植过程他用傻瓜相机记录下来,探讨以他的“艺术家身份”进入其他领域时所可能产生的新的关系。

汪建伟视其为一个“科学实验室”,他尝试在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去主体化的关联,意在将主体从艺术家的身份中摆脱出来,而移至中立的物本身。在此,艺术家作为主体本身成为他怀疑的对象。而这一怀疑,除了取决于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体认外,也源自他对于知识本身的一种理解和态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的“波粒二象互补”理论中的一个观点“两种对立图像之间的互补性”启发了他关于知识或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认识。他突然意识到,其实知识内部就包含了对于知识本身的怀疑和抵制,所以,知识不是艺术的注解或观念,其所有的艺术实践既没有知识的界限,也不存在媒介的边界。更重要在于,这里不容许一种知识可以独裁,可以绑架或劫持其它知识或非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系统可以作为另一个系统的支撑。”

——侯瀚如

相关